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中心
“看见垃圾桶就特亲切”

发布时间:2011-9-6 新闻来源:来源:人民日报 浏览次数:

8月24日早晨7点30分,北京市朝阳区麦子店枣营北里社区渐渐苏醒。绿色的厨余垃圾桶、蓝色的可回收垃圾桶、灰色的其他垃圾桶……社区31号楼门前,垃圾分类桶摆放得整整齐齐。一旁,社区垃圾分类指导员王凤琴准点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大棒骨不可降解,不属于厨余垃圾,得扔在其他垃圾桶里。”她手戴白手套,一边将垃圾分类,一边向居民宣传垃圾分类知识。

 

62岁的王凤琴是个活泼爱美的人,退休后成为社区的交谊舞队队长。去年3月,经过3个月培训,她承担了垃圾分类指导员的工作。从此每天早上7点半到9点,晚上6点半到8点,她雷打不动地守在垃圾站旁。“退休后我闲不住,做垃圾分类指导员,既活动了身体,又为社区做了贡献,挺好。”

 

尽管做的是服务社会的好事,可一开始却并不被人理解,“孩子觉得干这活丢人”。更有一次,她正在垃圾桶边俯身捡拾掉落的纸片时,一名小伙子却直接将垃圾从她头上扔过。那次,一向开朗乐观的王凤琴掉了眼泪。

 

值得欣慰的是,王凤琴的努力被大家看在眼里更记在心里,社区居民渐渐理解了垃圾分类工作。负责清运垃圾桶的朝阳环卫二清场麦北电瓶车班班长杜桂对此深有体会:“我们负责的区域内共有800多个桶,经过像王大姐这样的垃圾分类指导员的指导,再加上社区内的二次分拣,垃圾分类状况好多了。”

 

现在,垃圾分类工作已成了王凤琴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好像得了职业病,看见垃圾桶就觉得特别亲切。”除了日常工作,她更主动与社区居委会探讨如何做好垃圾分类。在她的建议下,社区居委会成立“小红花”光荣榜,奖励垃圾分类做得好的居民。作为基层垃圾分类指导员,她还参加了北京市相关会议,就垃圾分类工作建议献策。休息时间,她更主动到幼儿园、小学甚至大学宣传垃圾分类,让这项事业真正从小抓起。

 

5月份,王凤琴参加了北京市组织的垃圾分类指导员高安屯焚烧厂一日游。“相比以前的臭气熏天,现在的焚烧厂一点味儿都没有,不说还以为是个漂亮的大花园。”那次参观,让她大开眼界,“看着这么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觉得有了依靠,工作起来也更有劲儿了。”在北京,像王凤琴一样的垃圾分类指导员约有1.5万名。“这是一场‘持久战’。只要需要,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希望居民垃圾分类意识能够早日提高,这样我也能‘下岗’回家抱孙子了。”王凤琴笑着说。

上一篇:唐文龙被封“环保超人” 微博狂发与垃圾桶合影
下一篇:垃圾桶新装亮相 成了小区美丽一景